7月7日,“石榴籽”民族团结示范班成员朱云鑫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聚焦蒙古族婚礼风俗与家乡民族团结工作,展开了一场深入的社会实践调研,在草原的独特风情与和谐氛围中,探寻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对蒙古族婚礼风俗的调研中,朱云鑫了解到,如今流行的蒙古族婚礼习俗大约形成于十多年前,与父辈时期的习俗在服饰等方面存在差异。蒙古族婚礼有着诸多独特环节,结婚前,新娘家的青壮年小伙子会先骑马到新郎家“考察”,之后新娘才会前往;新郎需掰断一块羊骨头,方能完成婚礼仪式;领证时,同龄朋友会一同前来送上祝福。婚宴上一定会出现的白色奶嚼口,象征着纯洁。

朱云鑫同学了解蒙古族婚礼习俗 兽医学院 摄
在对家乡民族团结工作的调研中,朱云鑫发现,近年来,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兴安盟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政策宣传方面,政府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册、举办讲座等多种渠道,加强民族团结政策的宣传;在教育引导方面,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等活动;文化交流方面,社区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体育比赛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氛围浓厚,民族关系和谐;民族团结工作的推进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同时,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愈发繁荣。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兽医学院 摄
通过本次调研,朱云鑫看到蒙古族婚礼习俗如同一部流动的草原史诗。从定亲时的“哈达为信”,到迎亲路上的策马欢歌,每一环都浸透着对天地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忱。“拜火”仪式尤为动人,新人共执羊油入火,火焰腾起时,长辈的祝福与琴声交织,传承着“火为家魂”的信仰。婚宴上的马头琴声里,藏着草原民族的豪迈与柔情,新郎摔碗明志,新娘献歌寄情,不拘小节却处处见真意。这场调研让她明白,习俗并非刻板的仪式,而是一个民族用岁月熬煮的生活哲学,在马蹄声与奶酒香中代代相传。未来,“石榴籽”民族团结示范班同学将继续以实际行动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建设和谐美好的家乡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李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