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兽医学院“石榴籽”民族团结示范班成员安紫鹤同学在贵州江口县进行了对土家族织锦文化的调查研究。土家语称织锦为“西兰卡普”,意为“土花铺盖”。土家织锦省级非遗传承人们不仅用色彩斑斓的丝线织就着祖辈相传的图腾,更在经纬之间,编织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华美图景。

五彩的织锦承载着土家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兽医学院 摄
安紫鹤同学走进了一位非遗传承者的工作坊,这里悬挂着色彩浓烈、图案繁复的土家织锦,每一幅都是无声的史书。安紫鹤同学向她询问推广普通话对织锦传承的影响时,非遗传承者眼中泛起光彩:“普通话就像给老技艺架起了一道桥梁!”当她用普通话讲解织锦背后的“台台花”传说、“阳雀花”的农耕智慧时,游客们驻足的时间会明显变长。普通话教学吸引了汉族、苗族等各族年轻人加入织锦研习班,语言相通,让深藏大山的瑰宝跨越了地理与文化的藩篱。安紫鹤同学了解到,这位非遗传承人还是当地政策宣讲的“热心人”。她用带着乡音调的普通话,结合“万字格”“四十八勾”等象征团结的图案解读政策,让国家关怀融入民心。在非遗传承者的带动下,非遗联盟去年为周边村镇30余户各族家庭提供了稳定增收渠道,织锦、苗绣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销售额显著提升,生动诠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深刻内涵。


讲解图案蕴含的农耕精神,传承了工匠精神且守护了手工技艺 兽医学院 摄

用普通话讲解国家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文化自信 兽医学院 摄
最后安紫鹤同学问非遗传承工作者们为什么不求回报地做着这些,其中一位是这样说的:“普通话讲好了,沟通没障碍;政策学透了,方向不会偏;多走动、多商量,大家才能像石榴籽一样抱成团。心齐了,劲足了,日子就像这织锦,越织越美,越过越有奔头。”她手中的梭子,织出的不仅是美丽的土家锦,更是连接各族同胞、通向美好生活的“团结桥”。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就是要让沟通无障碍,让政策有温度,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丽篇章。这正是最动人、最坚实的“石榴籽”情怀。
(责任编辑:李安琪)